蚕1:法学专业的学习(研究)对象是什么?
法学是以法、法现象以及与法相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,是对于法律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专门学问。法律作为社会的强制性规范,其直接目的在于维持社会秩序,并通过秩序的构建与维护,实现社会公正。作为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,其核心就在对于秩序与公正的研究,是秩序与公正之学。法学是在实践中产生,并通过实践运用于治国理政、经世济民的学问,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。学习法学小可明辨是非,维护自身权益,大可经国济世、匡扶社会正义,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蚕2:法学专业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?
法学专业本科核心采取“1+10+齿”分类设置模式。“1”指“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”课程。“10”指法学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10门专业必修课,包括:法理学、宪法学、中国法律史、刑法、民法、刑事诉讼法、民事诉讼法、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、国际法和法律职业伦理。“齿”指各高校根据办学特色开设的其他专业必修课,具体到我校,主要包括经济法、知识产权法、商法、国际私法、国际经济法与环境资源法。
蚕3: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?
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要坚持立德树人、德法兼修,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,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际需要。培养德才兼备,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的职业技能、合理的知识结构,具备依法执政、科学立法、依法行政、公正司法、高效高质量法律服务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,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熟悉国际规则的复合型、应用型、创新型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。
蚕4:学习法学专业学生需要具备什么素质?
学习法学专业的学生,需要热爱祖国,热爱社会主义,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,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,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。需要掌握法学类专业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,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,有较强的表达能力与严密的逻辑思辨能力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、健全的职业人格、强烈的法律职业认同感,具有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具备健康的心理和体魄。
蚕5:在法学专业学习过程中,有可能遇到什么困难?
一是在初学法律时可能会感到体系繁杂、法条枯燥、理论抽象。面对海量的法律条文与理论,如何从一名法学的门外汉到初步形成自己的法律逻辑与法律思维,可能会经历一个迷茫、漫长甚至痛苦的过程。
二是理论与实践之间难以实现有效贯通。即使学习了大量的法学知识,但在遇到真实的案件时,也可能会感觉到“无从下手”,难以捅破那层薄薄的“窗户纸”。因此,如何将白纸黑字的法条导向具体案例,如何用法律人的思维看待案件,将法律知识赋予血肉而不流于表面,是需要通过大量实践积累才能逾越的障壁。
叁是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。法律具有很强的社会性、伦理性。在解决具体案件时,往往不能只依靠法律条文,还需要考虑天理与人情,最终实现政治效果、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。大学生们普遍涉世未深,性格单纯,需要多学习其他领域知识,多和他人打交道,多了解现实社会,如此才能更好地适用法律。
蚕6:社会上对法学专业存在哪些理解误区?
不太了解法律专业的人,可能会认为学习法律就是死记硬背法条,枯燥乏味。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。研习法律,固然要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,但更重要的是对法条背后蕴含的法律原理的理解和运用,以及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。因此,能否学好法学的关键绝不在于记忆力的强弱,而在于法律思维的养成。此外,可能还有人会认为法学专业的就业率低,毕业后不好找工作。但法学是典型的先苦后甜、后劲十足的长线专业。只要通过了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,就业前景就会一片光明,不但工作体面,薪资水平也较高。